一网搜
发布时间:2025-11-07 09:12:00 来源:
  • 字号:
收藏
白城:土地“破碱”蝶变 瀚海焕新“生金”

八百里瀚海的盐碱荒漠,到年产超百亿斤的吉林粮仓,作为全国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与治理攻坚区,近年来,我市锚定改良盐碱地、保障粮食安全、改善生态环境核心目标,以国家试点为牵引,创新探索出水田治理大安模式、旱田治理镇赉模式、盐碱耕地改造提升通榆模式三大治理模式,在盐碱地治理领域交出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双赢的亮眼答卷。

2024年,我市粮食总产量达118.45亿斤,连续4年稳定在110亿斤以上,连续2年增产超2亿斤,占吉林省粮食净增量的14%以上,这意味着每7吉林米中,就有1斤是白城粮,成为名副其实的百亿斤粮仓。一组组数据见证了白城盐碱地治理成效,曾经寸草难生的盐碱地,如今已变身沃野良田,为吉林省千亿斤粮食工程筑牢了主战场根基。

我市盐碱地治理的突破,并非单打独斗的单一模式,而是科学治理、综合施策的系统成果。通过深度依托科研院所、高校技术优势,推动水田、旱田、高标准农田三大治理模式协同发力,实现了从单标段治理突破到全域治理破局的跨越,形成技术集成、模式互补、全链条闭环的治理格局,让盐碱地治理从点上见效迈向面上丰收

盐碱耕地改造提升通榆模式,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核心,构建起新型经营主体+改良剂中和+完善排灌设施+水肥一体化+合理密植的全链条治理体系。截至目前,通榆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41万亩,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200万亩,实施玉米密植50万亩。建成后,耕地平均节水32%、节肥12.6%,粮食亩均产量达660公斤,较治理前亩均增产17%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的理念在这里得到生动实践。

通过鼓励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流转土地,配套建设水、电、路等基础设施,运用土壤改良剂等调节土壤酸碱度及含盐量,推广水肥一体化与玉米密植技术等适宜本地的有效技术措施,不但从根源上改善和提高了耕地质量,也破解了耕地地块碎片化治理难题,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与产量提升的双重突破。市农田建设管理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石勇说。

水田治理大安模式,是通过降碱、排盐、养地,探索形成以水定地、集中连片、生态改良、良种自育、现代化生产经营的五位一体治理模式,实现当年治理、当年种植、当年见效。截至目前,已实现有效种植27.46万亩。

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旱田治理镇赉模式,集排盐、改土、培肥、创环境、调生态于一体,通过利用柠檬酸石膏改良剂、有机液体肥、柠檬酸降碱剂等产品实现改良种植,且材料成本低、用水少、纯绿色无污染,能从源头上规避供水、排水、退水等治理难题。经过4年连续改良种植,今年旱田种植面积达2.92万亩。

通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、提升耕地质量,我们以科技突破治理瓶颈,进一步探索盐碱耕地改造与综合利用新路径,让三大治理模式释放更大的协同效应。石勇说。

我市还计划新建和改善提升高标准农田900万亩,力争将具备改善提高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。从不毛之地希望田野,白城正以盐碱地治理的创新实践,为全国苏打盐碱地治理提供白城经验,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、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道路上持续前行。